夏侯惇作为曹魏的二号人物,不是以他的勇武获得的。
有说法认为曹操出自夏侯氏,所以和夏侯氏其实是一家子,所以比较信任夏侯氏的人物。
不过,我倒是觉得还是夏侯惇是在曹操刚起事的时候,就“带资入组”,乃是曹魏集团不折不扣的“原始股”,是“合伙人”的角色,这才是夏侯惇后来有如此待遇的重要原因。类似于刘备集团的张飞,至于关羽,那是“技术入股”。
那夏侯惇在《演义》中的武力表现又怎么样呢?本篇咱们就来聊聊这个。
第六回
夏侯惇挺枪跃马,直取吕布。战不数合,李傕引一军,从左边杀来,操急令夏侯渊迎敌。右边喊声又起,郭汜引军杀到,操急令曹仁迎敌。三路军马,势不可当。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,飞马回阵。
演义中为了精简字数,有些地方会直接用将领的名字代指“将领+手下兵马”。
比如上面原文中“李傕引一军,从左边杀来,操急令夏侯渊迎敌”。李傕是领兵来的,曹操不可能让夏侯渊一个人去迎敌。即便是夏侯渊真有万夫不当之勇,可以杀光敌人,但是又怎么可能挡得住这么多人呢?所以这里很明显就是用“夏侯渊”来代指了“夏侯渊及其手下兵马”。
而此段开头“夏侯惇挺枪跃马,直取吕布。”是非常个人化的描写,后面还有“战不数合”的描述,所以可以认为是两人单挑。
但是后面又有“三路军马,势不可当。”可见当时夏侯惇和吕布单挑的时候,还是带着兵的。只是是“兵对兵、将对将”。
从“战不数合”时李傕、郭汜带兵杀到,再到“三路军马,势不可当”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。所以,此处虽然是夏侯惇败于吕布之手,但是不宜认定为“夏侯惇数合败于吕布”。具体回合数肯定比这个多,但是不能确定。
第六回
徐荣便奔夏侯惇,惇挺枪来迎。交马数合,惇刺徐荣于马下,杀散余兵。
这个算是夏侯惇的高光表现之一。不过尴尬的事,此次击杀并没有拉高他多少武力值,而是极大的降低了徐荣的武力值。
第十一回
便叫臧霸出马搦战。曹军内乐进出迎。两马相交,双枪齐举。战到三十余合,胜负不分。夏侯惇拍马便出助战,吕布阵上张辽截住厮杀。恼得吕布性起,挺戟骤马,冲出阵来。夏侯惇、乐进皆走,吕布掩杀,曹军大败,退三四十里。布自收军。
濮阳战张辽这一段,颇有些耐人寻味。
首先是臧霸战乐进,随后夏侯惇率先出马助战。
一般来说,这种单挑之时,率先求变的,都会认为是处于劣势的一方。
而夏侯惇出马之后,被张辽截住,导致的结果是“恼得吕布性起”。
那吕布为啥恼怒呢?自然不可能是因为怕张辽抢了自己风头。合情合理的情况应该是:本来臧霸战乐进还稍占优势,结果加上夏侯惇和张辽这一对之后,优势没了,甚至还可能处于劣势了。
所以,夏侯惇战张辽这一场,从吕布的视角来看,应该是夏侯惇占据了一定的上风的。因为臧霸战乐进,吕布方的臧霸稍占优势,如果夏侯惇战张辽是平手,那整体战局还是吕布方稍占优势,那吕布也不至于恼怒。
所以,只能是夏侯惇战张辽时,张辽处于了下风。
第十二回
却说曹操正慌走间,正南上一彪军到,乃夏侯惇引军来救援,截住吕布大战。斗到黄昏时分,大雨如注,各自引军分散。
这一战,应该是兵马的混战,不能做数。
第十二回
(吕布)遂不听宫言,引兵出阵,横戟大骂。许褚便出。斗二十合,不分胜负。操曰:“吕布非一人可胜。”便差典韦助战,两将夹攻;左边夏侯惇、夏侯渊,右边李典、乐进齐到,六员将共攻吕布。布遮拦不住,拨马回城。城上田氏,见布败回,急令人拽起吊桥。
六员大将围殴吕布,还让吕布跑了。
这一战啥也说明不了,只能说明吕布还是厉害。
第十七回
桥蕤当先出马,与夏侯惇战不三合,被夏侯惇搠死。
桥蕤作为袁术手下大将,被夏侯惇“不三合”搠死,只能说明夏侯惇有斩将能力。桥蕤没有其他战绩作为参照,不能体现出自身及夏侯惇的真实实力。
第十八回
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,正与高顺军相遇,便挺枪出马搦战。离顺迎敌。两马相交,战有四五十合,高顺抵敌不住,败下阵来。
夏侯惇战高顺,很明显就是单挑了。
不过也有和桥蕤同样的问题,那就是高顺虽然是吕布手下头号名将,但是单挑表现是比较少的。一般会用夏侯惇的武力值来确定高顺的武力值,却不能用高顺的武力值反过来确定夏侯惇的。
从高顺“四五十合”败退来看,两者的武力差距应该在5点左右。
第十八回
(夏侯惇)遂纳于口内啖之,仍复挺枪纵马,直取曹性。性不及提防,早被一枪搠透面门,死于马下。
曹性暗箭射中夏侯惇左眼,结果夏侯惇来了一手“拔矢啖睛”,直接震慑全场。
虽然是一合秒曹性,但是文中也有“性不及提防”的描述,所以这一战绩并不作数。
只能说明夏侯惇确实是非常勇猛。
第二十五回
却说程昱献计曰:“云长有万人之敌,非智谋不能取之。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,入下邳,见关公,只说是逃回的,伏于城中为内应;却引关公出战,诈败佯输,诱入他处,以精兵截其归路,然后说之可也。”操听其谋,即令徐州降兵数十,径投下邳来降关公。关公以为旧兵,留而不疑。
次日,夏侯惇为先锋,领兵五千来搦战。关公不出,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。关公大怒,引三千人马出城,与夏侯惇交战。约战十余合,惇拨回马走。关公赶来,惇且战且走。关公约赶二十里,恐下邳有失,提兵便回。只听得一声炮响,左有徐晃,右有许褚,两队军截住去路,关公夺路而走,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,箭如飞蝗。关公不得过,勒兵再回,徐晃、许褚接住交战。关公奋力杀退二人,引军欲回下邳,夏侯惇又截住厮杀。公战至日晚,无路可归,只得到一座土山,引兵屯于山头,权且少歇。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。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,却是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,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,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。关公见下邳火起,心中惊惶,连夜几番冲下山来,皆被乱箭射回。
经常有人拿此战来说明夏侯惇、徐晃、许褚与关羽的差距巨大。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,书中已经交代的太明白了。
“程昱献计曰:“……却引关公出战,诈败佯输,诱入他处,以精兵截其归路,然后说之可也。操听其谋……”
很明显,这是此一战的战略目的,程昱的提出计划,得到曹操同意。
而“次日”发生的这一切,都只是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,夏侯惇、徐晃、许褚都只是具体执行计划的棋子。
比如,“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。关公大怒,引三千人马出城,与夏侯惇交战。”,这乃是计划中的“引关公出战”。
“约战十余合,惇拨回马走。”,这乃是计划中的“诈败佯输”。
“关公赶来,惇且战且走。关公约赶二十里,恐下邳有失,提兵便回。”,这乃是计划中的“诱入他处”。
而后面的一大段描述,基本上都是计划中的“以精兵截其归路”了。
这前后对应的非常明显。
有人以文中有“徐晃、许褚接住交战。关公奋力杀退二人……”这样的描述来认为关羽以一敌二犹能取胜来拔高关羽,贬低徐晃、许褚,这明显是不合适的。你再看看后面这句“……(关羽)引军欲回下邳,夏侯惇又截住厮杀。”
这其实说明众人阻挡关羽都是一时的任务,说白了这就是曹营常用的一种疲兵之计,“车轮战”,每个人都抵挡一阵,消耗敌人的气力,最后等敌人的气力不济,再兵不血刃的拿下敌人。这在曹操在相中某位大将而想要收服他时,是常用的手段。
“程昱献计曰:“云长有万人之敌,非智谋不能取之。”这同时也呼应了这段开头的这一句。
关羽虽然勇猛,也比这几位要厉害一些,但还没有到文中介绍的这种程度。比如十合杀败夏侯惇,力胜徐晃、许褚联手。
所以这里的“约战十余合,惇拨回马走”也不能作为有效战绩来看,只能说夏侯惇至少能撑关羽十回合。
第二十八回
(关羽)拍马持刀,直取夏侯惇。惇挺枪来迎。两马相交,战不十合,忽又一骑飞至,大叫:“二将军少歇!”
这是关羽过五关斩了秦琪之后,夏侯惇来堵截关羽时的对战。
蔡阳把外甥秦琪托付给了夏侯惇,也就是说秦琪此时乃是夏侯惇的部将。而秦琪却被关羽给砍了。夏侯惇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面子,还是要给蔡阳一个交代,这一次确实是不可能有水分的。但是,中间却被数次打断,也没有彻底的打出来两人的差距。
第三十九回
云大怒,纵马来战。两马相交,不数合,云诈败而走。夏侯惇从后追赶。云约走十余里,回马又战。不数合又走。
这是博望坡之战前,赵云诱敌深入的诈败之举,文中已有明言,自然不能作为两人武力差距的体现。
夏侯惇的战绩虽然不少,但是能说明问题的却不多。
比较硬核的战绩,应该是正面被吕布杀败,与吕布有一定的差距,同时有侧面描写的略胜张辽,这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区间。